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

时间:2024-07-08 21:18:1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9号



《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已于2004年11月25日经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4年11月25日


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
(2004年11月25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规范遗体捐献工作,发展医学事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遗体捐献及其管理。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遗体捐献,是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捐献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
捐献执行人是捐献人生前指定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单位。捐献执行人可以是其近亲属,也可以是其近亲属以外的其他的人,或者其生前工作单位、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养老机构及其他组织。
第四条 遗体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捐献的遗体只能用于医学事业。
第五条 捐献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明确。
捐献人的意思表示、捐献行为、人格尊严及遗体受社会尊重和法律保护。
捐献人应在生前委托捐献执行人。捐献执行人有义务执行委托,不得更改捐献人的意思表示。
第六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遗体捐献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市红十字会负责遗体捐献的日常工作。
公安、民政、财政、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遗体捐献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当对遗体捐献工作进行公益性宣传。
第七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红十字会以及受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遗体捐献的登记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红十字会应当向社会公布登记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和工作时间。
第八条 办理遗体捐献登记应填写遗体捐献登记表。登记表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捐献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身份证件;
(二)捐献人自愿捐献遗体全部或者部分器官、组织及其用途;
(三)遗体捐献执行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及接受委托的意见;
(四) 捐献的遗体接受和利用单位;
(五)遗体利用后的处理;
(六)其他事项。
除捐献人明确表示可以公开的事项外,其他事项登记机构和接受单位应当为其保密。
捐献人办理捐献登记可以到登记机构登记,也可以要求登记机构上门登记或者采取便于登记的其他方式。
遗体捐献登记结束后,登记机构向捐献人颁发捐献志愿卡。
第九条 办理遗体捐献登记后,捐献人可以变更捐献内容或者撤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按照捐献人的要求,及时办理变更或撤销登记。
第十条 捐献人死亡后,捐献人的近亲属或捐献执行人应当及时通知接受单位。
接受单位接到通知后,应当在12小时内依捐献志愿卡接受遗体。
接受单位接受遗体后,应当向捐献执行人开具遗体捐献证明,并通知原登记机构。遗体捐献证明与遗体火化证明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捐献的遗体经鉴定不适宜用于医学事业的,在征得捐献执行人同意后,由遗体接受单位负责送殡葬单位火化。
第十一条 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捐献人生前指定的其他医疗科研单位是接受遗体捐献的单位。
接受遗体捐献单位在开展接受工作前应到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在接受遗体后十日内应向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在接受、运送捐献的遗体时,公安、交通、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方便。
因突发性因素导致死亡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发现死者是捐献人的,应当及时通知捐献者的近亲属或捐献执行人和相应的接受单位。
第十三条 接受单位利用捐献的遗体,应当严格遵照捐献人生前的意思表示。
接受单位应尊重捐献人的遗体,妥善保存捐献人的遗体。
接受单位在首次利用同一遗体前应以适当的方式举行尊重遗体的仪式。
在利用过程中,每具遗体应分别存放。
利用完毕的遗体,由接受单位负责送殡葬单位火化,火化费用由接受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禁止将捐献的遗体用于商业活动。
禁止买卖捐献的遗体、遗体器官或组织。
禁止违背捐献人的意思表示提取遗体器官或组织。
第十五条 接受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遗体利用制度,并建立专门档案,真实、完整记录遗体的利用情况。
捐献人的近亲属或捐献执行人有权查询遗体的利用情况,接受单位应当答复。
第十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31号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4日经农业部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部长:杜青林

二00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生态养殖,保护养殖环境。

  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第二章 养殖用水

  第五条 水产养殖用水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或《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

  第六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定期监测养殖用水水质。

  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当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其养殖水产品按本规定第十三条处理。

  第七条 养殖场或池塘的进排水系统应当分开。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章 养殖生产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产养殖规划要求,合理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和滩涂,同时根据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养殖方式。

  第九条 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申领养殖证,并按核准的区域、规模从事养殖生产。

  第十条 水产养殖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配置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检测等基础性仪器设备。

  水产养殖使用的苗种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

  第十一条 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逐步按国家有关就业准入要求,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第十二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格式见附件1),记载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水质变化等内容。《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第十三条 销售的养殖水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当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后仍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禁止销售。

  第十四条 水产养殖单位销售自养水产品应当附具《产品标签》(格式见附件2),注明单位名称、地址,产品种类、规格,出池日期等。

  第四章 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

  第十五条 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冻)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

  第十六条 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使用药物的养殖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得用于人类食品消费。

  禁止使用假、劣兽药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其他化合物和生物制剂。原料药不得直接用于水产养殖。

  第十七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或在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应当按照有关就业准入的要求,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第十八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格式见附件3),记载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用量等内容。《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第十九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水产养殖用药安全使用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第二十条 农业部负责制定全国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工作。

  第二十一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用语定义:

  健康养殖 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 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水产养殖生产记录

   池塘号: ;面积: 亩;养殖种类:



饲料来源

检测单位


饲料品牌


苗种来源

是否检疫


投放时间

检疫单位


时间
体长
体重
投饵量
水温
溶氧
pH值
氨氮





















养殖场名称: 养殖证编号:( )养证[ ]第 号

      养殖场场长: 养殖技术负责人:


附件2:产品标签

养殖单位


地址


养殖证编号
( )养证[ ]第 号

产品种类


产品规格


出池日期




附件3:水产养殖用药记录


序号





时间





池号





用药名称





用量/浓度





平均体重/总重量





病害发生情况





主要症状





处方





处方人





施药人员





备注

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农业物价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业部


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农业物价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厅(局、委员会):

  现将《2004年全国农业物价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工作中有什么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秩序监督处(邮政编码:100026,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联系电话:010-64192694、64192678,传真:010-64193157,电子信箱:scszxc@agri.gov.cn)。

  附件:2004年全国农业物价工作要点

  二00四年二月十一日

  附件:

2004年全国农业物价工作要点

  2003年,在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物价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2004年是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粮食安全和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关键一年。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把农业物价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使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农业物价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政府部门必须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也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快实现由侧重抓生产向抓生产与流通并重转变。农业物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同时农业物价工作的重心也应进行相应调整,由单纯监测向监测预警转变,由价格调整向价格预测转变。各级农业部门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站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农业物价工作的重要性。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新时期的农业物价工作

  (一)完善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报工作。从总体上看,《全国物价网点调查月报管理系统》网上运行以来,多数地区能够及时准确地采价和上报信息,但受外界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个别县(市)还不能及时上报信息。在新的一年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这项基础性工作重视起来,抓实抓准,为开创农业物价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一是在按要求及时上报数据报表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文字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上报工作,特别是要密切关注本省农情和生产信息,主动了解农产品播种情况、苗情长势情况、面积及产量预测情况、相关政策出台情况、收购情况、销售情况及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等,并及时上报。二是有条件的主产县、主销县,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在收购旺季和销售旺季,增加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寻价次数和寻价频度,如周报价和旬报价,并通过《全国物价网点调查月报管理系统》以数据方式或文字方式上报我部,进一步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部里将通过网络把有关信息发送各地参考,同时探索与基层信息员或大户建立互通有无的业务交流渠道,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二)深入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地理清、分析某一方面的问题,争取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今年专题调研工作,要重点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禽流感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各地可根据本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品种、不同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题分析。选题要鲜明,内容要详实,数据要准确,突出预见性。题目可大可小,内容可长可短,只要说明问题,有参考价值即可。

  (三)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从2002年6月开始启动,我部开始建设全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发展到对小麦、玉米、稻米、大豆、油料、棉花、糖料等七个品种的监测,逐月分析其生产、价格、进出口、供求状况,并形成专题报告上报中办、国办,发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和农业厅(局、委)一把手,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充分关注。有条件的省级农业部门,特别是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销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加强分析,尽快启动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工作,为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四)开展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数据整理工作。多年来,各地在物价工作实践中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数据和分析资料,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整理、汇总有记录以来的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做好农业物价资料的积累与开发工作,深入开发价格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物价工作队伍

  (一)要加强对农业物价工作的领导。搞好农业物价流通工作,领导是关键。各地农业部门要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树立“三农”思想和服务意识,切实把农业物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下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农业物价工作。

  (二)要继续做好2003年度先进信息员的推荐工作。为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省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物价信息工作考评办法》,评选和推荐出2003年度本单位的先进信息员,并附带工作业绩简要说明,并于2004年2月25日前上报我部。

  (三)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在充实必要工作力量的同时,要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工作要求的农业物价队伍。